本期创富志的主体是———“绿色公司”,我们认为,“通过打造良性生态赢得可持续竞争力的公司就是绿色公司”。
无疑这是一个大绿色的概念,它不仅包揽新能源、节能、节水、节材、污染治理,还包括可循环利用、可持续发展;不仅包括自然的生态,还包括社会、人文的“良性生态”。
但我们需要说明的是,与近年来耳熟能详的“社会责任”、“可持续发展”等概念不同,“绿色公司”这个概念更多聚焦于公司本身,与企业家的个人慈善行为无关。比如,我们不会因为盖茨基金会的慈善行为,按此标准就将微软公司列为“绿色公司”。
在这里,试图挖掘“绿金”的企业家可能意识到,他们所做的不仅是更道德的生意,很可能也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意。“点绿成金”是很多人的梦想,我们这次的专题就是教您如何将“绿色”的价值清晰而准确地传达给客户,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新商业模式。
可洋为中用的“绿模式”
本次专题我们选取了五家绿色公司:
沃尔玛不但自己想办法节能节水节材,也鼓励供应商降低包装成本,从绿色供应链开发过程掘金;利乐则是走逆向物流,让拾荒者帮忙回收利乐包装盒,将废品循环再利用;3M是从源头消除污染产生,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;佩尔优是在成立之初就具备健康的绿色基因———节能技术,运用EMC(合同能源管理),并进而创新商业模式;而英国咨询公司Clownfish,则以有趣活泼,甚至时尚的方式教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,如何避免“绿洗”之嫌。
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沈龙海称,“像国外相当成熟的EMC模式,还有用于节能领域的自愿式协议、采取能效标识、综合资源规划这些方法都值得国内借鉴。”
我们试着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,在国外,绿色企业“有光”,也会被人“沾光”。像美国的Domani可持续发展咨询公司和Garnet Captive保险服务公司,正在为那些承诺从事可持续发展类型的商业模式的绿色公司,提供一种新的保险模式。
这个模式被称为“绿险”,致力于为这些公司降低它们的保险成本。绿险为符合保险政策要求的公司的员工提供超过25万美元的各种保险赔偿金。符合绿险并成为其会员的公司看起来都“绿莹莹”:对能源有效利用的良好实施;设立减低对环境影响的目标;使用LEED认证的办公楼;发展洁净技术和环保产品;提供对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利的产品或服务;参与社区环境保护。
为“中国脸谱”买单
在环保的年代,大多数的公司都很希望给自己的产品戴上一个“环保”的光环。然而,企业天然有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,环保大多是要增加成本的吧?那么增加的成本应该由谁来买单?
绿色和企业利润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比如,我们本期中将要提到的全球最大的无菌纸包装公司利乐,2006年开始在中国建“回收产业链”———回收垃圾桶里的利乐牛奶盒、饮料盒。
然而,利乐从回收中赚到了钱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赚到钱的是拾荒人和再造纸厂,根据利乐公司的说法,建设废弃包装回收产业链的项目,利乐在财务上没有盈利,甚至是亏损的,此项目支出在利乐公司被列为市场花费。
作为一家跨国的大公司,利乐为中国环保事业而回收包装盒,付了一笔大钱,对跨国企业来说,它没有亏,甚至可以当做一笔不错的买卖———为企业的名誉做投资。毕竟,众多的跨国公司为在华打造“中国脸谱”都在公关活动和社会捐赠中付出不少,“绿色”可以作为一种有名誉报酬的付出。这个买卖是值得的。
用绿色模式赚钱
但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呢,没有成本支撑,它们买得起“绿色”吗?
本期的沃尔玛,以及它的供应商给了我们另外的学习的范本。
以“平价”著称的沃尔玛是一位精于计算的“省钱达人”,它做“绿色公司”的同时,也不忘要省钱,自己做“绿色公司”不够,还要“逼”供应商一起做“绿色公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