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饭碗在哪里?
——职业教育的瓶颈和就业难题
十年寒窗苦,一朝就业难。1999年扩招后大学门槛降低,对中国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,读大学的目的自然还是带有功利性的,不过是读个好大学,学个好专业,找个好工作,捧个好饭碗。
那个时候,职业教育也在中国初步兴起,不过由于观念歧视和投入不足,正眼看待职教的人不多。能读大学为什么要上职教,因为职教毕业后地位和收入与人们对大学的憧憬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现实往往和社会预先的设想不一致。隶属于中国国情研究会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石家庄、郑州、成都、沈阳、武汉、厦门、哈尔滨、西安等地抽取1000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后的报告显示,到2009年2月底,被家长寄予厚望的大学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.6%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全国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%以上。
由于追求高大全模式,中国大学教育重复建设、盲目扩招的弊端日益显露,与社会就业需求脱节,导致劳动力供给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失衡,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却难以从大学毕业生中找到。当下金融危机冲击和职业教育供给短缺压力叠加,失业问题加剧便成为必然。
事实上,不光是被视为“骄子”的大学生命运不济,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是异常险峻。
2009年2月初,负责制订农村政策的陈锡文披露,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,在1.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,大约有2500万将可能面临失业。
这1.3亿民工大多是没有任何技能,只靠出卖苦力求生的打工者,与此同时,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却在长期以来却是严重滞后。
旅法学者蔡崇国认为:“目前情况下,实际上是大学、职业学校、技校应该有个比例。应该发展技校或者是职业学校,很多技校应该面对农民工。在社会上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,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。”
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本刊为读者奉献的组文将采撷海内外精彩观点,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未来之路。其中,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、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等将为读者开拓新的视点。
中国职教透视
职业教育瓶颈制约导致技术人员不足,是造成中国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一方面,大量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,找不到工作;另一方面,很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。
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,存在结构性问题,面临一系列瓶颈,其中内含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制度背景原因。
政府主导的多头管理
一般而言,中国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教育部和相关省、市教育局负责管理。教育部负责全国考试和资格证书工作。省、市级教育局负责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和普通基础教育实施。这种制度安排下的职业教育范围过广,不注重实用性。